【风险提示】 当心!谨防“上名校”老骗局挖“新坑”

发布时间:2023-11-21  来源:中国信用    浏览次数:765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对外披露西安首例“从业禁止令”,惩治对象是一所小学的班主任鱼某。鱼某因沉迷赌博,欠下巨额赌债,便利用其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身份,虚构出某名校招生负责人“文老师”,自导自演和“文老师”里应外合、配合办事的戏码,诈骗家长400余万元。

去年9月,西安市民陶先生带着孩子前往某中学报到,但学校的工作人员明确告知,他的孩子不具有报名资格。

对此,陶先生感到疑惑。他觉得,自己明明找了“关系”。

陶先生说的这个“关系”,二人仅见过一次面,此人姓鱼,35岁,是西安某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陶先生对这一身份十分信任。

鱼某曾告诉陶先生,他认识某中学的招生办负责人“文老师”。在鱼某的引荐下,陶先生多次与“文老师”在网上沟通,“文老师”也很爽快地承诺,能让他的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但前提是,陶先生要付钱。

付钱后,陶先生一直在等待,然而,学校开学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孩子仍无法入学,陶先生急了。

直到该案侦破,陶先生才知道,某中学招生办的“文老师”其实就是鱼某本人。

经查,近年来,鱼某沉迷赌博,欠下大量赌债,为了还债,他想到了学生家长。鱼某利用教师身份,向学生家长和熟人朋友谎称自己“有指标”,能帮孩子“上名校”。

为让外人信以为真,鱼某虚构出某名校招生负责人“文老师”。同时,他还伪造聊天记录和录取通知书、报名短信等。

经查,自2020年10月起,共有10多名与陶先生相同遭遇的受害者,被骗涉案金额共计400余万元。

近期,该案宣判。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鱼某身为一名教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财,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鱼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又六个月,并处罚金八十万元,同时,禁止被告人鱼某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五年内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职业。

回过头来看,骗局本身并不高明。案件中有个细节,尤其令人吃惊。受害者之一的陶先生与鱼某只见过一次,便选择了信任。10多名受害人共计被骗400余万,人均高达40万元。为了“上名校”,家长们算得上是一掷千金。几十万,轻轻松松就给了只见过一次面的所谓“熟人”,真的仅仅是因为家长爱子心切,钱多心大吗?

“有指标”“上名校”的骗局这么容易得手,固然与鱼某的教师身份有关,但更关键的或许还在于,当地中小学生招生还不够阳光透明,“走后门”入学的现象并未根绝。可以说,正是因为存在类似通过熟人运作“上名校”的情况,受骗家长们觉得这是可能的事情,所以才会选择轻易相信。而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无独有偶。近日,长沙开福区人民法院也审理判决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龙某以“交钱就能读名校”为幌子,骗走多名家长共计51万余元,犯诈骗罪获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万元。这些骗局手法大同小异,不过是利用家长想让孩子读名校的心理,谎称有熟人可以帮忙运作,从而轻松行骗。

开福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李益芳提醒说,该案中,被告人龙某虚构自己的身份,利用家长们“走捷径”的心理骗取钱财,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被害人的行为同样值得反思,几名被害人出于望子成龙的想法,花重金购买子虚乌有的入学资格,不仅被人骗取了钱财,更耽误了子女入读其他学校的时机,导致延迟一年才入学,最后后悔莫及。家长们应当了解入学的正确流程,走正规途径,切勿轻信他人的承诺和谎言,避免上当受骗。

近年来,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面落地。不可否认,绝大部分学校的招录工作都能做到公平公正,暗箱操作的情况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但相关骗局一再得逞,还是说明招生腐败并未得到根治。家长择校需求强烈,愿意投入巨资“上名校”,更像是体现当地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和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一面镜子:如果免试就近入学落实没有缝隙,家长对政策有十足的信任,也就不会去想歪招;如果区域内学校发展比较均衡,家长也就没有动力花巨资找熟人运作上名校。说到底,升学诈骗多发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与当地教育生态有关系。

这些骗局案的发生,一再提醒家长们,随着入学招生制度不断规范,花钱上名校越来越不现实,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耽误孩子学业。同时,也提醒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作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根治招生腐败,不断提高招生入学流程的透明度,并持续推进区域校际公平,用看得见的公平打消家长走后门花钱进名校的念头。

信用服务客服

智能机器人客服,24小时为您服务

{{ item.time }}

{{ item.value }}
常见问题
信用知识
请完成安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