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 骗子新老“骗术”套路究竟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三门峡日报    浏览次数:236

骗术千千万,花招屡翻新。

    5月20日,三门峡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的一则谨防诈骗案例信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了解,5月13日,市民柳某报警称:接到自称某投资平台客服的电话,声称其在投资平台的投资款可以清退。因为柳某之前确实有过投资,便轻易相信了对方。随之,柳某添加了所谓退款专员的微信,并按照对方的要求,点击其发来的链接下载“12315维权”APP,登录并递交退款申请后,平台客服与其核对退款金额后,又以退款人数较多导致资金限流,需要以购买债券的形式进行退款。柳某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指导”下购买债券,共计转账3万元。就这样柳某被骗子一步步套牢,直到发现被骗遂报警。

    骗子的套路虽是新花样,但也是老套路披上“新衣裳”。据反诈中心民警从案例分析来看,这场骗局有以下四步套路:一是选择对象。利用群众对政府官方平台和政府热线的信任,诈骗分子伪造各类迷惑性极强的“高伪”政务APP,通过非法购买、骗取个人信息等方式,圈定易受骗人群,进行“精准”诈骗。二是获取信任。目标锁定后,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短信、邮件等途径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声称可以帮助其退费、维护,进而获取信任。三是引诱入坑。诈骗分子会诱导受害人通过点击不明链接、扫描非官方渠道的二维码等方式,下载安装虚假政务APP。四是实施诈骗。受害人入坑后,诈骗分子会主动提供“购买国库券领取退费”“认购证券抵学费”等返款方案,让受害人转账,进而实施诈骗。

    其实,真正的全国“12315”平台只有投诉和举报功能,任何以“12315”名义维权退费的都是诈骗。细思这个骗局,骗子就是利用了柳某想要投资款的迫切心理,而忽视了对“12315”平台的正确认识。另外,如果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存在侥幸心理,谨记“切勿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与陌生人聊天,更不要共享屏幕进行转账操作”的反诈提醒,结局就会不同。

    据民警介绍,在这个新骗局出现之前,利用“启牛学堂”退学费实施诈骗的案例也较为集中。今年春节后是求职高峰期,打着“招工”“介绍工作”等名义实施诈骗案例也不少,比如,兼职刷单类诈骗“做任务越多、返利越多”,结果被骗2万元;虚假招聘类诈骗“工作简单、待遇优厚”,轻信网上招聘信息被骗1万余元;付费入职类诈骗“入职还要先交钱”,交1430元后公司失联……

    “刷单”是违规违法行为,国家法律法规、电商平台均明令禁止这种虚假交易,一切以“刷单返利”赚取佣金的行为均为诈骗;以优厚的待遇和工资报酬诱惑,往往会让急于找工作的求职者迷惑,这些虚假信息中出现的专业不限、月入过万等字眼,多为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段,一旦轻信,便有可能掉进骗局。其实,用人单位不会以各种名义向应聘者收费,凡是涉及收取服务费、培训费、报名费、服装费等情况时,应提高警惕。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从以上案例来看,多数骗局让人“中招”都有相同的地方:一是轻信,二是接听陌生人的电话,添加陌生人的微信,打开不明链接,从根源上来看都是缘于个人信息的泄露。

    比如新近发生的一起案例,就是因为添加陌生人的微信,打开了一个链接,被复制了全部的通讯录信息、照片,并让对方通过朋友圈了解了本人的相关信息,而被骗子嚣张地直呼其名进行威胁,预谋诈骗。骗子的骗术虽未成功,但也给当事人带来损害。

    当然,记者还从反诈中心了解到,除了轻信以外,有些受骗的市民已经上当受骗,仍抱着想要回款的侥幸,竟然贷款继续给骗子打钱,民警拦截打电话直接告知是骗局也不愿相信,这更值得警惕。

    民警提醒,不管是新骗局还是老套路,其实少贪念、少侥幸,常冷静、多警惕,做好防范,增强反诈意识,为自己筑起安全防线,即使骗子的花招层出不穷,也不会掉入陷阱。广大市民可手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可以了解更多的诈骗案例和防范诈骗知识,同时也可通过“96110”举报。

信用服务客服

智能机器人客服,24小时为您服务

{{ item.time }}

{{ item.value }}
常见问题
信用知识
请完成安全验证